- 中材科技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創新驅動發展專題報道(6)解碼“單項冠軍”的成長基因—記北玻有限風電葉片模具榮獲制造業單項冠軍產
- 2021-02-20
- 2020年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與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正式發布《關于印發第五批制造業單項冠軍及通過復核的第二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名單的通知》(工信部聯政法函﹝2020﹞351號),北玻有限風電葉片模具榮獲“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殊榮,在這個殊榮背后北玻有限是依靠什么成長起來的,它的快速成長基因又是什么呢?
北玻有限自2009年開始致力于風電葉片模具的設計、開發、制造事業,產品長度從32米到90米,客戶群體由中材葉片一家到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廣東明陽、國電聯合動力等國內一線風機制造商和葉片公司。高精度兆瓦級風電葉片模具技術研究及批量應用技術、大型風力發電葉根螺栓預埋葉片模具制作等核心技術突破了大型模具型面精度和加熱均勻性要求高的瓶頸,葉片模具獲得市場廣泛認可,累計銷量達420套,連續三年市場占有率國內前列。
創新技術基因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的源頭活水,只有創新,才能占得先機、取得優勢、贏得未來。同樣,對于一個企業來說,要在社會經濟中保持競爭力,確??沙掷m地價值創造,必須要勇于創新,堅持創新。隨著風電行業的發展,提高生產效率成了風電葉片制造商的痛點,公司急客戶之所急,開發了異型復雜結構葉片輔件預制件技術,先后制備成功了主梁、后緣梁、葉根預制件、腹板等預制件輔件模具,大大減少了葉片制作時對主模具的占模時間,運轉順利的葉片廠可以實現24小時脫模。在互聯網+的浪潮下,公司順應工業4.0的趨勢,開發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葉片模具智能監測方法,解決了大型模具功能參數遠程監測難題,并建立了包含模具溫度、真空系統等參數的專家系統,實現了葉片生產過程主控參數的全程跟蹤記錄和優化反饋。北玻有限滕州公司總經理助理姚利超說:“我們申請溫度監測技術、真空壓力監測技術和合??p間隙測量工具相關專利四項,其中發明專利兩項(201810786941.0、201910004390.2),實用新型專利兩項(201821251620. 2、201920633588. 2)。”
品質控制基因
品質革命,根在質量。北玻有限堅持小題大做抓質量,守護的正是質量這根底線。“克服‘差不多’思想,推動生產‘合格品’向生產‘優質品’轉變,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北玻有限滕州公司總經理李義全一語中的。葉片模具的關鍵性能指標有:型面精度、表面溫度均勻性、模具表面質量與模具真空度、模具分體集成、液壓系統穩定性等。在型面精度方面,公司根據葉片結構多材多型多塊共固化機制,創新了風電葉片模具固化收縮各向異性的設計補償方法,發明了異質材料模具自適應連接與溫度場均控技術,實現了模具整體型面的高精度,保障了大型葉片的一次成型質量。模具輪廓型面精度已經高于國際平均水平,使用這種葉片模具制備出來的葉片翼形與理論氣動外形吻合度高,有效提升了葉片的實際發電效率,同條件相比發電量增長10%,葉片模具精度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在表面溫度均勻性方面,公司具備生產水加熱、油加熱、電加熱等多種加熱方式模具的能力,表面溫度均勻性能為:60℃下檢測,不同位置溫差±5℃的比率達95%以上,真正實現了模具溫度均勻可控,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人才支撐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 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北玻有限高度重視人才建設工作,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北玻有限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嶸介紹說。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實戰實踐,公司有多名精通復合材料設計、成型技術、結構分析等領域的高水平工程師。在產業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公司設立了4個研發創新團隊,分別為結構機械設計團隊、工藝開發團隊、材料開發團隊、設備工裝開發團隊,各創新團隊精誠合作,定期進行項目復盤與工作策劃,降低質量隱患和風險,確保設計、工藝、材料的協調統一,與生產制作班組一起攻堅克難,保質保量的完成服務客戶的使命。風電葉片模具團隊于2019年獲得中材科技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創新團隊帶頭人李義全獲評為中材科技勞動模范。
在創新人才培養上,公司通過內部培養、外部專家培訓及對外合作等方式,不斷提升公司研發團隊的技術能力。在內部,通過后備人才梯隊計劃實施、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及技術人員標準化體系等選拔、培養人才。對外合作方面,公司通過自籌資金,以青年創新基金項目的形式,與國內著名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的機制。先后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開展“大型風電葉片模具的真空灌注工藝仿真與缺陷控制研究”、“大型風電葉片模具型面精度動態監測技術研究”等項目聯合研發,針對大型復合材料模具制造過程中的模擬仿真、動態監測等關鍵技術,開展系列技術創新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后取得6項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取得2項軟件著作權,發表技術論文5篇。在聯合研究的過程中,系統提升創新團隊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的認知高度與深度,快速促進人才的成長,提升公司研發團隊的整體水平。
?